苗族古歌,開天辟地。

貴州“省尾”,感受古風古俗古韻

走過大江南北,數百個城市,包括首都北京在內,能做到這種程度的鳳毛鱗角。

小黃侗歌不是為瞭迎合外界的評價,這是他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。小黃的男女相戀,以歌為媒,以歌傳情。情到深處,雙雙對對相依相擁,情意綿綿互訴衷腸,他們行歌坐夜,不忌任何人,包括父母兄妹。

這塊3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,山高谷深,森林茂密,過去由於交通閉塞,國內很少有人能夠前往,改革開放前,外國人也不能自由來住。在人們的印象中,這裡是台中月子中心月子餐一個地遠天荒的地方,正因為如此,這裡的原始生態和民族文化才得以較好的保存。

上朗德苗寨的寨主陳正濤告訴我們,他63歲的老伴下月就要去美國表演苗繡。這幾年,不斷有外國朋友來苗寨觀光,苗族文化這首“人類保存最古老的歌謠”令高度物質化現代城市的人們深為嘆服。

在那些古色古香、保存完好的苗寨裡,最讓我們心醉的風景是苗傢女子流光溢彩的服飾。走過很多少數民族地區,苗族服飾在我眼中是人間最美麗的彩虹。

自然神,樹,橋,巖片,從小有禮貌,客人來坐正中間,對待客人像傢裡人一樣。四個寨子不能開親。因為四弟兄的村寨,共有一個古(老祖先),同古不能開親,現在可以開一點瞭。

很久以前,岜沙人也曾為改善生活而過度砍伐,結果導致田中無水、林中無獸,泥石流瀕仍,環境惡化。寨中長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,苦思冥想心生一“苦肉計”,讓自己兒子充當瞭“亂砍濫伐”的“罪魁禍首”,然後課以重罰“三個一百二”謝罪鄉裡:120斤肉,120斤酒,120斤米。這樣的懲罰對於生活貧困的岜沙人來說,足以一生難以翻身,此條禁令寫入“寨規”,從此無人敢越雷池一步。

多生兒女窮禍根。

占裡,這個緊鎖在深山百多年名不見經傳的小小侗寨,至今不通公路,但生活在這裡的鄉人創造瞭兩項令世人驚奇的記錄:半個多世紀來人口自然增長率為零,刑事案件發生率為零。

羊排村是大哥村,起蘆笙時,此村寨老先走一步,

這種樸素的思想形成瞭占裡人一套“適度人口”的理論。

還有一個生活在“壯族包圍圈”中的侗寨正好相反,村人雖不懂壯話,但個個卻唱得一口純正的壯歌。實際上這也是婚姻需求使然。

沒有任何的強迫手段,計劃生育是占裡人根深蒂固的自覺。聽聽這首唱瞭幾百年的侗歌吧:

岜沙人崇拜樹,最盛大的祭祀儀式就是拜樹神。甚至人死之後也實行樹葬:挖個坑埋掉,上栽一棵樹,不留墳頭。在他們的觀念中,人是大自然的子孫,人的一切都是樹給的:遠古的先民為避野獸棲於樹上,後來以樹為材建房築巢,樹給人提供取暖用的柴、做工具的料、以及飽腹的果實。

早在上百年前,占裡人就有傳統的計劃生育政策,並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手段,建國初期統計,占裡的人口為729人,現在是730人,半個多世紀僅僅增長一人!在世界人口爆炸的今天,占裡人能如此把握自己的人口量,這真是一個奇跡。彭佩雲贊嘆:占裡是中國“計劃生育第一村”!

始建於元末明初的上朗德古建築群落是苗族聚居的典型村寨,清咸豐年間,寨中苗人不堪壓榨,在楊大陸領導下起義,歷時十八年,失敗後僅存四戶十餘人,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,成為現在100多戶500多人,百多年來,任世事滄桑巨變,這個世外桃園按照自己的方式泰然處之,以其村民世代傳承的衣食住行,節目慶典,婚喪嫁娶,人生禮儀方面的習俗,堪稱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。寨中完整地保存著古樸的明清遺風及民俗、服裝、頭飾和村寨建築,民居、禾倉、水井、橋梁、水車、水碾、寨門、戰壕、保寨樹、保爺橋、巖菩薩、銅鼓坪、遊方坡、鬥牛塘,門類眾多,功能奇特,文化內涵豐富,尤其是吊腳樓上的美人靠最具特色,因而被稱為“中國苗族文化露天博物館”,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遠古的岜沙,人與自然的和諧

詠西江苗寨,山重水逆迷無路,柳暗花艷一千傢,每逢鼓藏苗年到,滿寨花雨怒如潮,層次櫛毗吊腳樓,遊人邊走邊勾留,縱然不及蘇杭景,苗寨數它最風流。

我欣賞凱裡領導的觀點:“文明不可以速成,但可以速效。”因為有這樣厚重的文明基礎。

而從江的縣委書記耿生茂告訴我們,現在的路況已經比原來好多瞭。雖然第一輛進貴州的汽車是從從江開進的(當年那輛車開到從江拆散後裝船運到貴陽),但它也是貴州最後一個通車的縣(1964年),去年才在貴州最後實現鄉鄉通公路。

先知的占裡,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

從江人把從江縣戲稱為貴州的“省尾”——這裡地處黔、桂、湘三省交界處,遠離政治文化中心,山高皇帝遠,到其行政主管黔東南州府凱裡比到廣西桂林遠多瞭。

當長江洪災肆虐時,當地球被沙化所威脅時,當整個生態向人們發出警告時,人們才發現,生態的保護是如此重要,人類與生態是平等的,是相互依存的。

民族建築變化,有三條公路。改革開放以後,傢傢戶戶都有人到廣東打工,表演的。服裝,建築。

古俗古韻中的文明新風

“公園省”裡的“苗族大本營”

男人狩獵,捕魚,養鳥,吹蘆笙。婦女編織,種菜。苗族的生活一般以酸辣苦,醃菜,青菜,過年節殺雞鴨煮魚殺豬,客人來買些肉。好客。

凱裡人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故事,去年,市檢察院一位副檢察長橫過馬路,被糾查糾正,副檢察長一怒打瞭糾查一耳光,導致耳膜穿孔。市裡抓住這一事件“小題大做”,副檢察長不僅被罷官,而且被判刑。這件事經過輿論的大肆渲染,整個黔東南無人不知,過馬路都小心翼翼瞭。

施曉亮/文 施曉亮 張曉偉/圖

岜沙山寨植被茂密,這是幾百年來自覺愛林護樹保護生態的結果。耕地稀少的岜沙苗人,多年來主要是靠賣柴維生,但寨中有嚴格的規矩:村人賣柴,一人一次隻能徒步挑一擔柴到城中,僅解決油鹽之困,不許以此贏利;不許動用畜力車、機動車外運木柴,絕對不許外地汽車來寨子裡收購木柴;絕對不允許在一個地方砍柴,確保山寨周圍樹林能夠休養生息、平衡發展。

從古至今,岜沙人安於這種貧寒但卻從容的生活方式。因為在每一個岜沙人的心中,都銘刻著一段先人的古訓:

兩山夾一谷,平緩處就是環境優美的占裡,它依山傍水,百棟吊腳樓圍繞著寨子中心的鼓樓,一條小河從寨中靜靜流過,宛如陶淵明筆下的“世外桃園”,讓人“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”。

這與我們現在提倡的人與自然的觀念多麼吻合!這讓我們這些外人不能不沉思。

播種節,食新節,鬥牛,開

在占裡,生男生女可以控制,村中的祖傳藥師用一種叫做“換花草”的草藥來選擇胎兒性別,這種仙藥用八種以上草藥制成,秘不外傳,據傳有效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。但占裡人不重男不輕女,幾乎傢傢戶戶兒女雙全,成人後嫁出一女,娶進一媳,再生一對兒女,男女比例恰到好處。真是讓人匪夷所思!

3月19日,我們來到雷山縣上朗德苗寨時,該寨長達七天的古藏節剛剛過完,古藏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,十三年一遇,一過就是連續三年,第一年五天,第二年七天,第三年九天。今年的古藏節是第二年,七天節期內,全寨傢傢宰豬殺牛,戶戶請客敬酒;苗族姑娘身著盛裝,以十二道攔路酒迎賓,在銅鼓坪上共跳蘆笙銅鼓舞,掀起一片銀色的海洋、歌舞的世界。節慶中,“遊方”為苗族青年男女在節日裡進行一種公開活動,以歌傳情,尋覓終身伴侶的形式。

廣西三江到貴州從江的這段路況十分糟糕,一場蒙蒙小雨讓不足百公裡的山路變成瞭真正的“水泥”路,仿佛是要考驗三菱車的性能。足足五個小時後,我們才到達從江縣城。

這個1946年才建縣的“荒蠻之地”,至今仍然有些偏僻、閉寨,占全縣人口93%的五個主體民族侗、苗、壯、瑤、水的文化習俗受外界影響相對較小,因而保留得相當純正、原汁原味,被民族學專傢稱為“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樣本”。

苗族

中年節,小山神,五個碗,三個小糍粑,請小山神從山上下來,要貼在什麼地方?堂屋正中,牛圈,水缸,灶前,第二天放鞭炮,

“剛邊”的寨名,實際應是“江邊”。生活在江邊的剛邊壯族同胞對大自然有著獨到的認識,他們把自己視為太陽的兒女,他們喜歡裸體面對大自然,那衣隻遮日曬遮風雨,不遮人眼。他們喜歡男女同浴,從不忌諱,他們是太陽之子,是山神之女,是一尊尊美人魚,他們與萬物同在。

台中坐月子中心費用 爬坡,吃新,中年節,大年節。

養得崽多無田耕,台中產後護理中心

周圍有幾個漢族村寨,廉城村,營上村,堡子村,雷山縣城,漢族多,趕場經常在一起。

也有壩子也有河,

苗疆腹地,聆聽“人類保存最古老的歌謠”

獨有的個性下的自然融合

苗族服飾,人間最美麗的彩虹

85、86年,到中央民院進修一年,在歷史系,民族學,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,文物收集,三個專業。

養得女多無銀戴,

少生兒女多快台中月子中心介紹活。

一棵樹上一窩雀,

多瞭一窩就挨餓,

傢養崽多傢貧困,

樹結果多樹翻根。

種好田地多植樹,

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裡市,讓我們這些外地人深為驚訝。這份驚訝不惟是它整潔、氣派的城市格局,更是由於這個“農民城市”高素質的現代文明程度。

盜賊來自貧窮起,

勤勞勇敢的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,用自己智慧和勞動創造瞭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,全州有大小民族節日300多個,不負“百節之鄉”之美譽,每逢節日,人山人海,笙韻幽遠,人們身著重彩密繡的花衣,披戴各式各樣的銀飾,重疊復沓,唱山歌、飛歌、酒歌、古歌、情歌、大歌,跳蘆笙舞、銅鼓舞、木鼓舞、板凳舞、吹蘆笙、彈牛腿琴、踩歌堂、演侗戲、搶花炮、鬥牛、鬥鳥、賽馬、賽龍舟,爭奇鬥艷,異彩紛呈,令人眼花繚亂、流連忘返。再加上攔路酒、攔寨酒、攔門酒等別具風格的接待禮儀和古樸典雅的苗傢吊腳樓、侗傢鼓樓、風雨橋,身在其中,處處令人眼花繚亂、心醉神迷。

其實,像上朗德苗寨這樣的“苗族文化露天博物館”在黔東南州比比皆是:雷山西江“千戶苗寨”,凱裡南花苗寨,以及眾多不為外界所知的古樸苗寨。還有麻塘(亻革)傢寨——(亻革)傢人是苗族的一個分支,與苗自認為是蚩尤部落不同,(亻革)傢人自稱是羿的後人。

岜沙距城裡僅7公裡,緊鄰公路,很多比它還要偏遠的侗鄉苗寨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外部文明的影響,而這支遠古的苗族支系,頑強地堅守著自己古老的風俗,從他們悠然、無欲的表情上,看得出他們對塵囂邊緣的快樂生活很滿足。

豁達的小黃,超脫的剛邊

第一次把侗族大歌唱到北台中高級月子中心推薦京、唱到巴黎摘得金獎的,就是這個叫“小黃”的侗寨。聽瞭這些從未受過任何專業培訓的民間歌手的“天籟之聲”,你就能真正理解這句話:“藝術應該是沒有雕琢的璞,而不是玉”。小黃的侗族大歌是鳥之音,蟬之鳴,水之聲,是大自然不同物類的回響。

苗族是一個遷徒的民族,他們在遷徒到黔東南之前已經形成瞭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,到達這塊相對封閉的苗疆腹地後又長期處於“管外”狀況,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,因而苗族文化得到瞭很好的保存和發展,再加上交通閉塞,統治者欲“同化”也就鞭長莫及瞭。

而遠古的岜沙早就懂得這一道理,與大自然和諧相處,他們與每一棵樹對話,與每一條河交流,與每一座山擁抱。綠色的田野,豐富的植被,是他們的傑作,他們知道人類與生態的密切關系。

當“禮儀之邦”的人們為“男女受授不親”所束縛,把男女相會視為不正當的關系時,小黃和剛邊的男女卻在自己優良的傳統習俗裡,過著美妙的日子,以自己的身軀盡情地感受和獨享著來自上帝的恩惠。

祖祖輩輩住山坡,

我們從多民族自然而然的融合中,看到瞭人與人之間的合諧。

那個叫“岑報”的苗寨,周圍生活的全是侗族。於是出現瞭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:同一個村中,男人在外說苗話,回到傢中卻要說侗話。因為苗寨想要在此生存發展,必須要與侗人聯姻,苗侗婚配的結果就是語言上的“一村兩制”;

還有那個叫“歸林”的壯寨裡,壯人都會唱純正的侗歌,尤其是情歌,廣西的侗族同胞都慕名前來學唱,而這些會唱侗歌的歸林壯人卻一句侗語也不會說。這也是生活在侗鄉中的壯族聯姻上需求的結果:為結交侗女,就得唱侗歌,因為侗族“求愛不把侗歌唱,短棒打蛇難攏邊”!

在上朗德苗寨小住一天,依然能感受到寨子裡還漾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。來過節串寨的鄰鄉親戚們要走瞭,三步一駐足,五步一回頭,一碗接一碗喝不完的送行酒,一首接一首唱不盡的告別歌,古色古香的寨門前,主客手拉手,以苗歌互訴惜別之情,這般古俗禮節,讓我們感觸良多。

更有兩個100%漢人的村寨,無論是生活方式、生產方式,還是習俗、信仰,已經完完全全是侗族瞭,住吊腳木樓,織侗族土佈,戴侗族銀飾,唱侗族大歌......

各個少數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在從江這塊土地上,執著而癡情地守護著古老的民族風土民情,向我們詮釋瞭人與人、人與生態的和諧。

山是青的,綠樹成蔭,松濤入耳,水是藍的,潔如明鏡,純如甘露;迷人的綠色生態和古樸燦爛的苗族文化,形成瞭西部蜚聲中外的人文景觀風景線,是考察苗族風情的絕好時機

三菱車一路盤旋翻越海拔2041米的雷公山,放眼下望,“千戶苗寨”1000多座木樓就點綴在“苗疆腹地”雷公坪群山拱衛的低凹處。

西江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,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蚩尤部落。傳說西江苗族是第三個兒子的後裔。

西江苗寨大多是木吊腳樓,都是用楓木搭成,依山勢向兩邊展開,暗紅色的楓木板壁在夕陽照射下一片金黃,如果遊客秋天來此,可看到屋前屋後的巨大楓木紅葉片片,豐收的景色真的很美。

在苗寨可以享用苗傢風味特色晚餐,席間接受苗傢少女飛歌敬酒,在苗傢吊角樓美人靠(涼臺欄桿,苗傢稱為"美人靠")上觀千戶苗寨萬傢燈火。還可以觀賞銅鼓蘆笙表演,晚上可宿苗傢吊腳樓。

(亻革)傢小夥吳傑是寨中吹蘆笙的好手,媳婦就是吹蘆笙吹來的。他說他非常想到外面的世界闖闖

岜沙小寨可能是中國保存得最完好的苗族遠古部落。走進岜沙,仿佛走入瞭時光隧道,日月回轉,山河倒流:讓人錯覺回到瞭戰國時代,男人獵狩,女人耕織,男孩從小就蓄發挎刀,一副糾糾武士打扮,濃縮著上古的痕跡。

我認為這僅僅是一個素質教育的切入點。已經進行一年的“凱裡文明”創建活動能夠堅持下來,收到這樣的效果,說明城市文明還是植根於濃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。凱裡是一座以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城市,千百年來,苗族人民保持著熱情、守禮、純樸的性格,以歌傳情、以舞交人、以酒會友、以笙悅賓,在苗鄉山寨,無論走進哪一傢,主人都會熱情地招呼你:“大哥,到我傢來坐吧!”並備上最好的菜、獻上最好的酒,酒歌聲聲客陶醉,得此禮遇,就是再孤獨的人也會找到賓至如歸的感覺。這些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,已經融入城市文化、生活的方方面面,這是城市文明的基礎。

貴州素有“公園省”之稱,那麼黔東南就是這個大公園中的精品“園中園”。這裡世居著360萬苗、侗、漢、佈依等20多個民族,其中苗族人口近一半,是全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區。凱裡、雷山、臺江、丹寨、麻江等縣苗族人口超過一半,最多的達到94%,被公認是“苗疆聖地”“苗族大本營”。

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
[16] [17] 下一頁

大年節,跳蘆笙,女的跟著跳。祭祀祖先。

最隆重的是十三年一次,鼓藏節。

施曉亮/文 施曉亮 張曉偉/圖

長裙苗受漢族影響較大,接近漢文化。

走入苗疆腹地,感到的不僅是空間的轉移,而且還有時光的倒流。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,使這裡還保存著唐代發型、宋代服飾、明清建築、魏晉遺風,難怪各國各地學者慕名紛至踏來,畢恭畢敬地翻閱這部“活的民族藝術大辭典”。

93年2月份,中華民族園,瞭解建築,生活習俗,調我去苗侗佈依族的,4月份借調到,演藝部,陳列部,把苗族生產生活用品陳列,房屋周圍的生活場景佈置一下,管理一下。

星羅棋佈的“苗族文化露天博物館”

苗族的服飾有100多種,有的雍榮華貴,有的古樸莊重,有的粗獷豪放,尤以女裝最為豐富多彩。按照苗傢的傳統,女兒必須有一套“盛裝”。苗傢過去有這樣一種說法,苗傢的大部分傢當都在女兒身上。即使到瞭生活相對富裕的今天,苗傢女兒的盛裝之奢華也遠遠超出瞭我們的想像。且不說重達十數斤、樣式繁多的銀飾,單單盛裝上那些色彩華麗的手繡圖案,要經過極其復雜的平繡、皺繡、疊繡、辨繡等手工過程,極富立體感,據說一套盛裝就要耗用媽媽七八年的時間!在個人手工獨立完成的“繡文衣”中,即使是同一種類的服飾,也很難找到完全一致的,在繡衣的圖案語言裡,記錄著人類起源的神話,記錄著苗族先民悲壯的遷徒的歷史。這是苗傢婦女世代傳承、用心血繡染出的民族情結史書。苗族婦女著盛妝時,頭戴銀角或銀冠或銀花,頸掛銀項圈,銀鏈,銀鎖,腕戴銀手圈,衣鑲銀片,銀泡,銀鈴,苗女群舞,是一片銀塑的流動。

聯合國“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”確認的全球18個鄉土文化保護圈,黔東南位列第十;世界教育文化組織把這裡確定為“返璞歸真,回歸自然”的旅遊首選地之一,稱它是“人類保存最古老的歌謠,疲憊心靈的最後傢園”。

苗族飛歌,隔山對唱,迎客送客:

我登上高高的苗嶺山,眼望苗傢寨,條條河水清,山寨多秀麗,阿妹嫁出去,心裡無憂愁。

酒歌:看見客人喜心懷,請到我傢來做客,喝杯米酒表心情。喝杯米酒表心情

情歌:

83年參加全國烏蘭牧騎調演,93年到代表貴州參加民俗節日文化展,

僅說一點,車輛行人嚴格遵守交通規則,行車看紅綠燈,行人無一不走人行橫道。我曾於夜間漫步凱裡街頭,見街上無車,欲橫穿馬路,卻見市民都繞行數十米的人行橫道,規規矩矩,自己不禁臉紅。

操西江語的,12個村,有個鼓藏頭,娛樂,過年,主管過年節,唐守成,30多歲,世襲制。

寨主寨老,

民族風情,民族風情特別濃厚,全縣苗族的文化最濃厚,



搜狗(www.sogou.com)搜索:“苗族”,共找到209,159

個相關網頁.
arrow
arrow

    emo240cs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